對許多眷民、榮民甚至其後代來說,走入眷村就有種家的歸屬感;因為,什麼都沒有帶來的人,身上所有的東西都來自別人,都很珍惜。
左鄰右舍
回溯半世紀以前,當年國共內戰紛亂不安的年代,一陣兵荒馬亂過後,大夥終於有一個落地生根安穩居住的年代。
記憶深處的平房矮樓、赤紅鐵門、茂密老樹和斑駁失彩的愛國精神標語、國旗,揭開眷村、眷舍街道紋理和生活象徵,左鄰右舍總是敞開家門,誰家正在打小孩、誰家正在吃火鍋、到處串門子、找食物吃,村外誰欺負了村內的人,同村子的人都一個鼻孔出氣,情義相挺。
台灣眷村文化
「整個眷村,都是我的家。」一點一滴的兒時記憶都回來了。
眷村文化是台灣特有的聚落型態,自西元1945-1050年間,近200萬軍政商民陸續遷入台灣,匆匆離開了家鄉故居,與台灣早期社會相遇、相識,直至定居,自此過後,成為了戰後最迷網的一群人;在反攻與留下之間,日子總是要過,眷民各自偕中國南北家鄉的文化習俗:餐食、居宅、陳列、布置、南腔北調口音等,並以軍種、職業、風俗文化等特性各自群聚於不同的社區場域,延續家鄉既有的生活習慣,成為台灣獨有的眷村文化。
如何開始新生活?
當時住在眷村裡的眷民們,普遍認為台灣只是暫時的居所,他們的日常生活所需、眷糧分配、住宅補給、兒女教育學籍及主要收入來源,都是由國民政府提供,並不需要與眷村外的台灣老百姓打交道,因此眷村逐漸形成一個內部組織關係緊密,卻對外界社會保持距離,蒙上一層閉鎖與疏離感的風氣;
那會兒念書時候,確實遇到許多眷村子弟與校內同學相處格格不入的事件,儘管當時的我們都念過國中歷史課本那一段的歷史,若非花心思,前往眷村文化保留園區親眼所及眷村居住型態、殘存物品和手稿念想,實在難以理解課本說不出口、也找不到的情結糾葛。
那是因為對於他們來說,他們的家,始終都在遠方。
左營海軍眷村
左營眷村佔地約59公頃(約為84個足球場大),早年屬於台灣最大的海軍眷民眷村,其中的明德新村、建業新村、合群新村等眷舍老屋保存條件較為良好,在高雄文化局提倡「已住代護」的理念,邀請許多有意思的眷村文創工作室、文創商店、眷村文創民宿進駐,令人開心的是,文青與漫遊風興起,眷村成了訴說這些故事,抒發這些情感最適合的地方!
再見捌捌陸 臺灣眷村文化園區
再見捌捌陸的園區名稱取自全台灣曾列舉共886處眷村,以高雄左營園區作為整體人文代表,園區規畫紀錄遷徙來台過程的過程的眷村時代館、記錄抵台初期眷村生活的眷村俱樂部、展示民國70年代之後眷村生活的眷村潮、參觀眷村居家場域的將軍好宅、提供眷村創作者交流空間的眷村共生基地,以及不定期舉辦文化沙龍空間的轉角壹貳壹,全面重現眷村風貌。
眷村時代館
園內腹地不大,語音導覽與陳列展示卻做得相當精緻與豐富,讓願意沉澱心靈、走入歷史的旅人足以一待就是1小時。
聽著中華民國國歌、播放黑白紀錄片、海軍軍服與軍徽、老蔣的戰勝喊話、宋美齡到美國國會外交斡旋的英文談話,一邊閒走過成,一邊爬文wiki百科,抗日戰爭、台灣光復、國共內戰…,建議你放慢腳步,好好傾聽那段民國40-50年代,令我們國中K得很痛苦,亦忘的差不多的真實歷史生活。
展示館娓娓道來當時眷民們瞬間被匆匆帶上船來台,連收拾都沒有,一卡皮箱幾件衣物,就這麼來到異鄉,吃的用的本以為將就幾個月就好,總盼著早日回去,沒想要一待就是一輩子。
這樣的心思,沉沉地壓上心頭,卻也因如此,旅人繞完一圈更能夠珍惜現在的生活和自由!曾經,革命時期對自由世界、期盼未來的憧憬、與美軍聯合抗戰的自信,儘管歷經一役又一役的流血流淚,都仍信仰著對未來的信心,真是個讓人三不五時想要回訪的地方!
眷村共生基地
提供熱愛眷村文化的創作者交流的場域,也提供讓人抒發心情的共享筆記本。
「再見捌捌陸是一處如此幽雅的園地,她的存在讓後世的我們得以警惕、借鏡、省思要傳承什麼精神與態度,以及如何呈現給下一個世代,那些讚揚和平、進步、互助,同時以人禮心,待萬事的品德,。」這是我離開再見捌捌陸臺灣眷村文化園區留在園區的一段話。
後記
現代都市的陌生人社會,家家戶戶都是關起門來,互不招呼,也無交集,物質生活愈是奢華富麗,精神生活愈空洞乏味。人與人之間緊密扶持、互相幫助、一齊熱鬧和諧、共喜共悲,這樣的眷村文化、習俗、餐食、居宅等,也說明了為什麼看似凋零不復昔日風華的眷村區域,屢屢走入仍總是很有人情味,讓人感覺很溫暖。
「何以為家?」人,始終才是最重要的一環。
再見捌捌陸 臺灣眷村文化園區
網址:https://mingdevillage.khm.org.tw/
參觀介紹:成人門票50元,提供專人定時導覽和語音導覽機,園內展示區域包含再見捌捌陸-臺灣眷村文化園區的眷村時代館、眷村聚樂部、眷村共生基地、眷村‧潮、將軍好宅和轉角壹貳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