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得素材其實一點也不難,畢竟從瓜瓜落地誕生的那一刻起,你我身邊就一直留存好多好多,你可曾仔細聆聽過,素材們跟你訴說一些事,或許他們的某些心聲,只有你才能聽懂的。
日用器物
這些日用器物,你的祖厝或老家肯定也翻得到。紅磚、陶片、石板、玻璃彈珠、陶甕、古碗、古窗、絕緣礙子、日製鐵盒、發條時鐘、花苞燈罩、老錫燭台、老木抽屜、檜木板凳… 封塵了好幾年,拍掉厚厚的層層灰塵,彷彿看見了時光軌跡的流逝,歷史痕跡的證明,這些日用器物,不把它拿出來用一用,下個世代發現這群日用器物的未來人,又怎能發現此刻我們存在的證明呢?
重生的過程
該如何把古董老件們加入現代的生活日常?稍懂一些門道的,或許會去考究歷史,復刻當時的用途與環境,像是曾為台灣民國30-40年代木造老屋常見的絕緣礙子,主要用途是屋內電路配置時,將其電線纏繞起來防止電線走火的一種白色陶瓷製成的絕緣物,隨工業發展,陶製礙子已經被重量輕,易於安裝的聚合礙子取代,現代化建築幾乎看不見,僅有老物老屋蒐藏家懂得辨識與珍藏,並賦予其原先的或新的用途。
扯遠了,那麼不懂門道的呢?別忘了你自己是主要接收訊息的感官動物,摸起來的感覺是什麼呢?色彩給你的訊號是什麼呢?上面是否有一些刻紋或痕跡呢?曲線或型體、角度或尺寸,最重要的是,在你與他邂逅之間,翻閱了哪一段你的個人生命長河記憶,而他又與哪一段回憶產生了共鳴?
一雙活靈慧眼
山的與海的、天然的與人造的、傳統的與現代的、華美的與丟棄的,交織了還是交錯了?人們總是喜歡分類,一個群體一個群體的分類,總覺得整齊劃一比較好,卻稍不經意生活之間就顯得拘謹單調,若是此時擦亮一雙敏銳的慧眼,再加上由心而生發出對世界的讚嘆,或許能再將萬物照拂,綿延無垠。說得白話一點,如果一定要給一些建議的話,先找一個源頭吧,由他發起,順著構築一條線型流動感的故事!
花蓮的工藝師傅與他的創作
走在花蓮市區的巷弄之中,無關乎是否作為民宿、餐廳或咖啡廳等吸引觀光客眼球的裝置擺飾,放眼望去是民宅窗櫺之間各件的手作木工、金工、石雕、陶作、版畫、拼布等自由奔放的創作,短短一條街,只要願意,總能走上好久好久,有時候還會看見正在創作的那雙禁得起歲月洗鍊的忙碌巧手,敲敲打打著即將成形的作品,叩叩叩,老師請問可以打擾一下嗎?
林山工坊與林政璋老師工作室
走進林山工坊,林政璋老師的創作工作室,彷彿進入一個生命力十足的博物館,每一件作品好似都在高歌歡呼著,而再再點亮了燈後,更是繽紛奪目,藍的,綠的,紅的,黃的通通都有;超過50幾件,或高或低,或寬或窄,徹徹底底不規則型的藝術工藝作品,有的是造型燈具、有的是擺飾、有的是掛畫,真是近看猶如袖珍迷宮,遠看彷彿一場嘉年華。
用藝術讓老物重生
第一層的靈感來自被淘汰丟棄的老物老件或舊時代的日用器物,第二層的靈感是來自花蓮山林溪海的木頭和石頭,第三層靈感則是來自對金工與燈光的掌握和天賦,兼具科學與美感,再加上林政璋老師一顆熱愛創作的藝術魂,一件件世上獨一無二的老物重生工藝作品就這麼誕生了。
「創作靈感的來源,其實主要是看石頭想要表達什麼,我只是把他呈現出來而已,而每一天遇見石頭就像一場緣份,石頭跟了我,身為創作者的我,也會努力聆聽他。」林政璋老師說。當然了,不只是石頭,工作室裡的檜木、石板、葫蘆、椰子殼、核桃殼、陶塊,甚至是古早味玻璃彈珠汽水瓶子,林山工坊想表達的是萬物存在必有其意義,端看創作者與觀者是否發揮了可愛有趣的視角,賦予重生靈魂的明亮希望。
完成一件送給未來的寶藏
從山海之間取得的自然材質構築為根基,搭配古董、老物、金工、光源等結構紮實的精工造型與精巧點綴,原本都是完全不同屬性的各方材質,正相互輝映著,還蘊含深深的對花蓮土地的情感。常年從事木作木工的繁重工務,林政璋老師投身個人的工藝創作資歷不過十餘年,卻以熟捻效率的技法完成一件又一件作品,並以林山工坊的名義出任課程講師或個人參展,他正在創造全新的寶藏,留給未來的人們探索。
後記
觀看林政璋老師的創作過程,體悟到了當技術純熟時,創意便能自由奔馳,凌駕於一切之上;例如想在檜木內部鑿開一個L字引道,作為燈泡電線的路線,創意度和美觀度當然是有的,但還得因應安全性、耐用度、平衡感等加上許多看不見的隱藏細節,反覆端詳、講究與靈機變動,只能說,這是精工界的老物重生作品啊!
花蓮林山工坊 林政璋老師工作室
電話:0935-092869
2022年與98裡作開辦手作體驗工作坊,參考報名網址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aiwangood01/posts/pfbid02gT6NHwBSewSkQ5zj2pXCwyWrd9qRDn8im7mMiaHVKwT7rvkC3wnjPAPreEKPoFxGl